菌种复壮的方法
菌种复壮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
分离提纯
通过栽培出菇后,对不同系的菌株进行对照,挑选性状稳定、没有变异、比其他品种强的菌株,再次分离,使之继代。
活化移植菌种
在保藏期间,每隔3~4个月重新移植1次,并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1周左右,待菌丝基本布满斜面后,再用低温保藏。培养基中可添加磷酸二氢钾等盐类,起缓冲作用,使培养基酸碱度变化不大。
更换养分
注意变换不同树种和配方比例的培养基,可增强新的生命力,促进良种复壮。因为各种菌类对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有喜新厌旧的现象,连续使用同一培养基或同一树种木屑培养基会引起菌种退化。
创造环境
在育种过程中,应创造适宜的温度条件,并注意通风换气,保持室内干燥,使其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稳定性状,健康生长。因为一个品质优良的菌种,如传代次数过多,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,也常造成衰退。
单孢分离法
从新鲜、健壮的菇体上采集孢子,将孢子接种到培养基上,分离单个孢子并进行培养,挑选生长良好、形态特征典型的菌株进行复壮。
组织分离法
从新鲜、健壮的菇体上切取菌丝体或菌肉组织,将组织块接种到培养基上,挑选生长良好、形态特征典型的菌株进行复壮。该方法操作简单,易于掌握,但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。
高温诱变法
将菌种培养在高温条件下,挑选生长良好、形态特征典型的菌株进行复壮。该方法可以提高菌种的遗传变异率,但存在一定的风险,可能会导致菌种的性状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。
辐射诱变法
将菌种暴露在射线照射下,挑选生长良好、形态特征典型的菌株进行复壮。该方法与高温诱变法类似,也存在一定的风险。
原生质体融合法
将不同菌株的原生质体融合在一起,形成新的杂交菌株。该方法可以产生具有新的遗传特性的菌株。
增施菌肥
利用有机废弃物或堆肥,配制含有大量微生物数量的菌肥,施用于土壤中,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水分保持能力,促进土壤中的微生物繁殖。
适当施用微生物制剂
添加到土壤中的微生物制剂,如根际细菌,可以改善植物体内的营养吸收能力,提高植物在抗病和逆境方面的能力。
维持土壤水分和温度
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性与土壤水分和温度密切相关,维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和温度是菌种复壮的基础措施之一。
合理施用化肥
合理施用化肥,减轻肥料对菌根和菌类的伤害,有机肥配合化肥使用,可以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环境,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存繁殖。
加强土壤通气
通过深翻、整地、通风和基础排水等措施来保证土壤通气,推动菌种有更丰富的氧气和营养物质,有利于细菌、放线菌、念珠菌等菌种的生存和繁殖。
合理施药
定期施用一些植物饮料杀菌剂,以保持土壤的菌群和微生态平衡。
纯种分离
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、稀释平板法或涂布法,把仍保持原有典型优良性状的单细胞分离出来,经扩大培养恢复原菌株的典型优良性状。
通过寄主体内生长进行复壮
对一些寄生性的菌株,可以将衰退的菌株接种到相应的宿主体内,提高其寄生性能及其他性能。
淘汰已衰退的个体
采用各种外界不良理化条件,使发生衰退的个体死亡,从而留下群体中生长健壮的个体。
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
在菌种保藏期间,采用适当的保藏方法,如冷冻保藏、
绒洸个人知识网